如何透過修行創建美好快樂人生?

如何透過修行創建美好快樂人生?

《113-10-4308中華道宗季刊113年12月第72期》

李永然律師

一、忙碌的人生,不斷的追求

人從出生下來,呱呱落地,逐漸地成長學習,又進入學校就學,學業完成後踏入社會,就業工作或自己創業,似乎都在追求「生存」與「成長」。

而在這追逐之中,有些人是茫然過一生,好像生命中只有「金錢」,有些人則有「理想」,想幫助他人、利益眾生、福國利民、改善人類生活、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…等等。

究竟怎樣的人生才是「美好人生」?似乎存在著不同看法,筆者從事法律工作,執業律師已經超過45年,在這45年的執業生涯中,接觸各式各樣的案件,無奇不有。因為自己工作、生活中的機緣還接觸到一些宗教界,同時也基於興趣及探索,閱覽一些宗教相關的經典,願就自己的一些心得,野人獻曝。

二、何謂美好人生?

首先就來談「美好人生」;人人都想追求美好人生,而何謂「美好人生」?大多數人應該都會認為就是要「快樂」,因為快樂才能讓一個人「健康」,同時人一旦有了「健康」,也比較能「長壽」。但究竟一個人真正的「快樂」是什麼?與如何達到「快樂」?就非常值得進一步探討。

對於「快樂」,佛法於修行中常強調「離苦得樂」,佛陀分析人生有「八苦」

(註1),因人在「三界」(註2)中不斷地於「六道」(註3)中輪迴「受苦」,所以佛陀認為人一定要透過「身、口、意」三業清淨的修行,袪除「煩惱障」、「業障」、「報障」,進而使自己的「見思惑」、「塵沙惑」、「無明惑」都破除(註4),回復圓明自性,才能讓自己離苦得「樂」,且只有這種快樂才是「常樂」,與人間世俗之「短暫的快樂」不同。

修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,希望達到「常樂我淨」,固然不易,但如何能獲得與一般世俗不同之「短暫的快樂」?這要比佛法之「常樂我淨」的境界較易達成。依據哈佛大學一項透過多年研究調查追蹤對象的這些人的人生,有一個關鍵因素格外明顯,這個因素與「身體健康」、「精神健康」和「長壽」有高度且一致的關鍵性,這就是「好的人際關係」;所以,如果可以建立「好的人際關係」,就可以讓人們更健康、更快樂;人們如果只能做一個關於人生的重大選擇,且該選擇要最能確保自己的健康與快樂,那就應該是要選擇培養「溫暖的人際關係」;因為人際關係,會影響人們能否獲得持久的喜悅和繁榮發展的人生(註5)。

固然有許多預測因子會影響人們的健康與快樂,包括飲食、運動和收入水準等;但其中則以「良好的人際關係」是最一致。至於「人際關係」即「人際連結」,這當中有「配偶」、「家人」、「工作夥伴」、「朋友」、「社群」,如果在這些方面有較深連結的人,將更快樂、身體也更健康,所以,人際關係的品質,如果是在生活中充滿溫暖,則對人的心靈與身體都有保護力。

三、如何增進人際關係,強化「社會適能」?

再者,人際關係既然如此重要,究竟如何增進人際關係?人際關係可稱為「社會適能」(social fitness),以有別於「體適能」(health fitness)。為何「社會適能」如此重要?因為人類的演化,為了能生存,必須與其他人有所連結,人類需要「溫暖的關係」,亦即因為人是社會性動物,所以人們相互間需要「彼此」。也因為如此,人際關係在人的生命中,既強大又實在,它是人生的基礎,人的一切行為和身分,都脫離不了「人際關係」,但在現代社會卻未被重視,導致人因相處互動而發生的誤解衝突、相害的事頻傳。

其實如果人們來看一下人生道路的方式,因人類本質上是「社會性」的,當發生影響我們的重大改變時,「人際關係」通常是變動因素之一,「美好人生」固然需要透過成長與改變,而「人際關係」絕對是成長過程中的要角;「他人」會挑戰我們的生活,也會豐富我們的生活,同時「新關係」的建立也會帶來新的期望、新的困擾或新的挑戰。

既然人際關係如此重要,人們須注意維護人際關係並不容易,千萬不要誤以為一旦建立了「友誼」和「親密關係」,關係就會自動發展,因為人際關係一旦被忽略,也會萎縮;所以對於人際關係要建立「社會適能」(social fitness)的概念,將「社交生活」當成是一個活的系統,也要去運動「它」,使「它」不萎縮。

不過要將已建立的「友誼」和「親密關係」,使它能自動發展,必須有一良好的「社會適能」。筆者認為必須懂得「布施」,布施也是一種「利他」的思維。佛法中的「六度波羅蜜」(註6),「布施」是其中之一;佛法中的「四攝法」(註7),布施也是其中之一。布施有諸多利益,如:降伏慳吝、生富豪家、四眾愛樂(人緣好)、入眾不怯、勝名流布、不離「善知識」,能夠成就無上的智慧(註8)。《聖經》中也說「施比受更有福」,肯定「布施」的利益。現代企業經營者,不論日本的稻盛和夫,台灣的「台達電公司」鄭崇華董事長也強調他數十年來,把昔日收到的人情溫暖,化成一顆顆種子,種下福田,將「利他」的力量發揚光大,積極回饋社會,做善事,堅持做對社會有價值的事(註9)。

四、如何修行才能更快樂?

又如上所述人要追求美好人生,而美好人生就是人要「快樂」,且這種快樂是要能持久,且讓人能真正獲得利益。

除增進人際關係,強化「社會適能」外,還可以分析帶來「快樂」的元素有那些?其實有五個可以「間接」導向快樂的核心要素,即精神層面(Spirtual)、身體層面(Physical)、智慧層面(Intellectual)、關係層面(Relation)及情緒層面(Emotional),亦即”SPIRE”;意即:

(一)精神上的幸福(Spiritual Wellbeing):追求精神上的幸福,就是找到生活的意義與目的;

(二)身體上的幸福(Physical Wellbeing):透過「活動」–運動,以及「不活動」(休息和修復)來照顧自已。

(三)智識上的幸福(Intellectual Wellbeing):我們要鍛煉我們的「頭腦」學習新事物,「好奇心」有助於「長壽」!

(四)關係上的幸福(Relational Wellbeing):我們擁有好的人際關係,並能因而感到「愛」與「被愛」。

(五)情緒上的幸福(Emotional Wellbeing):我們是否覺得自已受到尊重,內心是否感到平衡?(註10)

其實這五個層面包括「身」、「心」、「靈」三方面,兼顧這五個層面,可以讓自己的身心健全,且廣結善緣擁有「智慧」,這也與佛法中所談的「戒」、「定」、「慧」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
一般人對於「快樂」,常會考慮到「財務上的富足」,但上面所提到的五個層面,並不包括「財務上」的富足(financial wellbeing)。人們要快樂是否除了上述五個元素,還需要再加「財務上的富足(financial wellbeing),原因是人一旦有了「五個元素Spire」,則「財務上的滿足」已經自然融入;更何況,前面五個元素是人類的主要特徵,至於「財務問題」,是屬於次要的,更何況「金錢」只是一種工具,它並不是構成人類「條件」的內在本質(註11)。《佛說八大人覺經》中也提到「多欲為苦,生死疲勞,從貪欲起,少欲無為,身心自在」、「心無厭足,唯得多求,增長罪惡,…,常念知足,安貧守道…」,也正是強調此一道理。

五、結語

由上面所述,人如果想追求美好人生,千萬不要只想到「金錢」,其實金錢固然可以滿足人的物質需求,但人除了金錢外,一定要懂得「均衡生活」,即兼顧「工作」(賺錢)、娛樂(健康)、親情(親密關係)、信仰(對生命的態度與價值)及理想(回饋社會、利他)。

人倘能不是心中只有「金錢」,而懂得惜緣(處理好人際關係),強化社會適能,知道感恩、報恩(孝親、回饋社會、利他思維),累積福報,精進智慧,福慧雙修,相信一定可以因前述的入世修行,讓自己朝向「常樂我淨」之美好人生目標邁進(本文作者為永然聯合法律事務所所長、永然法律基金會董事長、台北企業經理協進會理事長、中華人權協會名譽理事長)!

註1、人生八苦乃指: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求不得苦、怨憎會苦、愛別離苦、五蘊熾盛苦。

註2、三界乃指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。

註3、六道包括「三善道」、「三惡道」;三乃指天、阿修羅、人為「三善道」;地獄、惡鬼、畜牲為「三惡道」,合稱為「六道」。

註4、依湛然尊者於《始終心要》中稱:眾生之秘藏不顯,乃因受「三惑」覆住,這三惑即「見思惑」、「塵沙惑」、「無明惑」;眾生破見思惑,證「一切智」;破塵沙惑,證「道種智」;破無明惑,證「一切種智」。

註5、羅伯特.沃丁格與馬克.修茲合著胡宗香譯「美好人生」,頁18,2023年6月28日第一版第一次初行,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。

註6、六度波羅蜜包括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。

註7、四攝法即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。

註8、李永然律師著:談生活工作與修行,從辦案中的見聞談起,頁54,民國109年6月再版,永然文化出版公司出版。

註9、鄭崇華口述,傅偉瓊採訪撰文:利他的力量,頁263。

註10、塔爾.班夏哈著,朱靜女譯:更快樂的選擇,頁30~33,2023年1月3日第1版第一次印行,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。

註11、塔爾.班夏哈著,朱靜女譯:前揭書,頁36~37。

文章標籤

error: Content is protected !!
返回頂端